情志疗法是鉴于不同的情绪情感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在进行心理保健和治疗的过程中,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情志,从而使个体的不良情志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虽终达到有效的治疗身心疾病的目的。
情志疗法源流和理论基础
1.历史源流
(1)秦汉时期,情志相胜疗法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都提及: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用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和调节因另一种情志刺激而引起的疾病,是这一疗法起作用的重要机制。
(2)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发展了《黄帝内经》的情志相胜疗法,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具体的情志相胜疗法的操作体,并在其著作《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中记载了大量情志相胜的具休疗法如:"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虐浪亵狎之言娱之。
(3)唐宋时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肝……在志为怒,怒伤肝”和”脾……在志为思,思伤脾”开始重视情志相胜疗法,并记载了大量应用此法治疗情志疾病的案例,进一步促进了情志相胜疗法的临床应用。
(4)明洁时期,情志相胜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甚至在一些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如吴敬梓《伟林外史》中记述的"范进中举",范进因为中举过喜而疯癫,其岳父打了他一巴掌,使其害怕,恐胜喜,治愈了他的疯疯症。张景岳在其著作《景岳全书》中对情志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有详细的论述,并指出"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去效"。
(5)近代,由于中医心理学本身发展的起伏曲折,情志相胜疗法也一度积忽视,但是在医药治疗中,情志相胜疗法一直起着辅助治疗的作用。近些年随着中医心理学开始本土化研究,情志相胜疗法这一传统心理疗法再一次被心理学界
和医学界所重视,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疗法。
2.理论基础
情志相胜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在干传统医学理论中的七情学说和五行学说七情学说主要是指七情相胜,七情相胜是指七情之间的相互克制关系,"以忧胜怒、以恐胜喜、以喜胜忧、以怒胜思、以思胜恐、以恐胜悲",情志的变化可以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素问·举痛论》论述了九气致病,其中七情致病尤为重要:"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显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即情志引起气机的变化是情志致病的重要机理。另外情志也具有阴阳的基本属性,情志所致之病也具有相应的阴阳属性,如《灵枢·行针》:"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素问·宣明五气论》:"阳入之阴则静,阴出干阳则怒”。《类经·疾病类》:”阳敛则藏,故静。阴发则躁,故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等。